近年來,甸中鎮(zhèn)以“全域一盤棋”的思維,將非遺保護與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,通過“知識奠基、實踐錘煉、文化鑄魂”三維賦能體系,構建起“政府主導、校社聯(lián)動、全民參與”的非遺傳承新格局。3月28日啟動的“彝族舞龍進校園”項目,以大寨完全小學為示范點,輻射帶動全鎮(zhèn)非遺文化教育生態(tài)升級,為鄉(xiāng)村振興注入持久文化動能。
從“單點活動”到“全域工程”
甸中鎮(zhèn)將非遺傳承納入重點工作中,在積極申報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的同時,統(tǒng)籌全鎮(zhèn)資源,把彝族舞龍、彝族花鼓舞、板鼓舞等非遺項目納入非遺進校園活動中,制定“一項目一方案”,率先在大寨完小試點“知識+實踐+文化”三維課程模型。充分用好體育課、課余時間,由甸中本地舞龍師傅教授學生舞龍,以親身經歷和生動故事講述非遺文化的魅力,激發(fā)學生對非遺的興趣和熱愛。非遺項目常態(tài)化浸潤不僅豐富了農村學生課余活動,更同步提升了學生身體素養(yǎng)、文化認同感和團隊協(xié)作能力,實現非遺傳承與素質教育的有機統(tǒng)一。目前,已在學校內培訓出1名舞龍技藝教師,確保“文化基因”系統(tǒng)性傳承。
從文化浸潤到厚植文化底蘊
通過校園文化建設,營造濃厚的非遺文化氛圍。計劃在大寨小學校園內設置非遺文化展示區(qū),展示彝族舞龍、板鼓舞的道具、服飾以及相關歷史圖片,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感受非遺文化的熏陶。借助甸中社工站“少年兒童快樂成長”入校服務和“六一”兒童節(jié)時機,開展非遺文化主題班會、繪畫比賽、征文等活動,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非遺文化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,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傳承責任感。
資源融合織就傳承網絡
充分利用體育課和課余時間開展實踐教學。甸中社工站資助12條小型舞龍,保障培訓活動順利進行。小甸中村文藝隊的隊員們作為培訓老師,手把手指導大寨小學的學生練習彝族舞龍。從基本動作的分解教學,到團隊配合的反復演練,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非遺技藝。通過非遺進校園的方式,為學生搭建非遺認識平臺,提升農村孩子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度,在豐富課余活動的同時,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。目前,已開展培訓2期,培訓學生118人。
甸中鎮(zhèn)通過“知識+實踐+文化”的多維度舉措,不僅豐富了學校教育教學內容,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(yǎng)和社會責任意識,還讓非遺文化在校園中生根發(fā)芽,為培養(yǎng)有文化底蘊、有社會擔當的新時代少年奠定了堅實基礎。下一步,甸中鎮(zhèn)將繼續(xù)深化這一模式,不斷探索更多非遺項目進校園的可持續(xù)性,不斷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(fā)展。